英軍 1841 年在上環水坑口登陸,佔據香港島,其時赤柱約有 2,000 名居民,地理位置四通八達,英軍曾一度計劃將赤柱發展為管治中心,後來改到中環建城,赤柱只設軍營及警署,香港保衛戰期間,赤柱更是守軍最後堅守的陣地。—– 明報,《道聽圖說:赤柱的戰爭痕迹》,15.12.2021。
必達碼頭的命名是記念第一任船政司必打 (William Pedder),中環的畢打街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從中文來說,必打不好聽,所以碼頭改稱必達碼頭,取其船隻必定到達的意思。—– 三聯書店出版社,《香港建築的前世今生:守望維港的畢打街鐘樓》。
落在離海事總監辨事處不遠之海旁的海事碼頭於 1845 年重建,1849 年擴建,1852 年維修,繼續使用。 當時的海事總監是海軍上尉畢打 (Lieutenant William Pedder),他死後,海事碼頭以他的名字命名,改稱畢打碼頭 (Pedder’s Wharf)。政府於 1861 年 1 月重建畢打碼頭,1862 年落成。遮打爵士 (Sir CP Chater)於 1887 年提出的海旁填海計劃 (Praya Reclamation Scheme),影響了所有沿海的碼頭,畢打碼頭也須向北遷移。···(新)碼頭落成後,於 1900 年 11 月 29 日由港督卜公主持開幕禮,並改名為卜公碼頭 (Blake Pier)。—– 知史,《卜公碼頭重生簡史》,27.8.2021。
卜公碼頭的前身是畢打碼頭,是位於畢打街的碼頭,由於 1961 年興建大廈(即現在遮打大廈的位置),再加上配合中環填海工程,卜公碼頭於 1900 年正式落成,並起名為卜公碼頭。早年,主要是給香港總督、政要往返港島時使用,同時亦用作歡迎及送別儀式,直到 1925 年才被新落成的皇后碼頭取代。
相片中的碼頭是第二代的卜公碼頭,建於 1965 年,位置大約在怡和大廈附近。到了 1993 年,由於中區填海計劃,原有的服務改由中環碼頭取代。
其後,卜公碼頭的上蓋移至赤柱美利樓旁,以原本卜公碼頭的模樣興建新的碼頭,為赤柱卜公碼頭。( 2007 年正式啟用。)—– 香港電台,點點風物情,《碼頭的移動故事 - 卜公碼頭》。
卜公碼頭原位於中環,碼頭於 1993 年因中區填海計劃而拆卸,只保留碼頭的鋼鐵上蓋,並安放在黃大仙摩士 4 號公園。政府在 2005 年按照原有樣式,在赤柱美利樓海旁碼頭,將鋼鐵上蓋組合重建,成為赤柱卜公碼頭。遊客可於此乘坐往來蒲台島的街渡渡輪。—– 民政事務總署,《香港自遊樂在 18 區》。
卜公碼頭遷移赤柱,彷彿又回到歷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