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 II

Yufen Chun 2025-07-01 1 min read {Quotes} [Philosophy]

賭書潑酒上集《软硬》

賭書潑酒《软硬》在这里

「軟對抗」、「軟性宣揚」兩個片語詞主要出現時序表和解釋(2021 年 4 月 15 日 — 2024 年 1 月)

香港大公文匯網,駱惠寧:依法打擊「硬對抗」 依法規管「軟對抗」,2021 年 4 月 15 日:

駱惠寧指出,這一年,尤其是香港國安法頒布以來,特區政府履職盡責,有目共睹。現在,有了法律,有了機制,有了隊伍,執行和落實就尤為重要。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

香港01,拆局|駱惠寧提規管「軟對抗」 媒體教育料增監督 投白票都算?,2021 年 4 月 15 日: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暨主題講座今日(15 日)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均有發表演講。駱惠寧提到,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 「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外界容易明白,指的是凡是鼓吹港獨、暴力、挑戰國家安全等行徑,都要以法律懲治,但「軟對抗」意何所指? 政圈人士分析,駱惠寧所說的「軟對抗」,是針對一些非暴力的對抗行為,除了現時熱議的投白票、投廢物之外,亦涉及教育、傳媒、網絡等意識形態。

駱惠寧提到,特區要切實承擔起在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指「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的共同責任」。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向《香港01》分析,所謂的「硬對抗」是指港獨勢力、分離主義和暴力破壞等行為,這些行為要依法打擊。至於「軟對抗」,劉兆佳認為是聚焦在意識形態工作,舉例指「軟對抗」可以包括傳播假消息、製造恐慌、惡意攻擊特區政府和中央,惡意曲解《基本法》等意識形態上的行為。

他指,從媒體方面,有傳媒製造輿論抹黑、攻擊特區以至中央政府,散佈仇恨;教育方面,有校師在校內傳遞誤導訊息、曲解歷史等言論,這些都是香港近年出現動亂的主因,但由於屬思想領域,難以完全用法律打擊,因此提出要「規管」。

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亦指,「硬對抗」是指一些激進暴力和港獨等行為,這些行為要以執法部門依法打擊。至於「軟對抗」,吳秋北就舉例,最近有人要鑽選舉制度的漏洞,例如煽動投白票等,都可能是屬於「軟對抗」的範疇。

至於校內行為,吳秋北亦指,如有人在校內進行煽動,或其他與專業不相符的行為,就應該要加強規管。吳秋北強調,現時最重要是依法辦事,遇到「硬對抗」當然要依法打擊,而上述「軟對抗」的行為,相關部門應當依法規管。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保安局局長在《香港國安法》法律論壇—-國安家好致辭,2021 年 7 月 5 日:

此外,雖然《香港國安法》的實施,遏止了「黑暴」、「港獨」的囂張違法行為,但「港獨」分子並沒有完全放棄,仍然死心不息,繼續利用媒體、文化藝術、刊物等不同的「軟對抗」方式,進行鼓吹及滲透,灌輸「港獨」思想。近期不時仍然有宣揚「港獨」的組織在不同的地方擺設街站;亦有大學學生會內閣的參選宣言及政綱,仍然將暴徒稱為「義士」,宣稱要對抗政權;有「港獨」分子為規避調查,不斷改頭換面,成立新組織,並且招攬新會員;有人以播放紀錄片為名,以文化滲透暴力、「港獨」為實,美化暴徒;亦有書店在售賣教學和兒童書籍期間,出售宣揚抗爭的書籍、攝影集、小說、自傳等,荼毒年輕人。因此,我們要保持警覺,亦要呼籲香港市民遠離被「港獨」騎劫的活動,不應被人利用作為「港獨」的保護傘。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網,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當局力防恐怖主義思想滲透校園,2021 年 8 月 18 日:

鄧炳強今日在立法會會議回答張國鈞議員提問時說,縱觀環球恐怖活動形勢,國際恐怖組織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發布煽動暴力襲擊的宣傳品,並意圖將極端思想散播到世界各地。

他指,本地激進組織招攬成員的行徑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趨勢相似,大多使用社交媒體,但也有跡象顯示有人將恐怖主義思想滲透校園,或在校園招攬學生參與恐怖活動。

事實上,近年有學生關注組織、政治團體甚至補習社肆意向學生灌輸不當價值觀、散播虛假或具偏見的信息,意圖引起學生對國家和特區政府的憎恨,甚至鼓吹使用暴力和違法行為達到政治目的。他們以製作偏頗教材、擺設街站和互聯網等方式,宣傳極端思想和招攬學生。

此外,當前仍有危害國家安全思想透過媒體、文化藝術等「軟對抗」方式滲透,荼毒年輕人。當局必須警惕社會上有人嘗試英雄化、美化或淡化暴力襲擊行為。

香港01,《立場》停運|劉兆佳:營造新政治氣氛 立下旗桿讓媒體知所行止,2021 年 12 月 29 日:

劉兆佳指,北京真正想達到的目的,是構成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氣氛體系,防止媒體成為煽動動亂、反中亂港的平台,「『軟對抗』是最難處理的,要在香港建立全面的法律和政治體制、氣氛,才可逐步減少這些行為。我老早就認為政府會對他們(《立場》)採行動,不過政府做事要有法律根據,相信警方都花了很多時間,尋求法律意見才採取行動,因為政府在法庭上不可以輸,要十拿九穩才可行動。」

他承認,「提出反對聲音」和「反中亂港」之間的界線不易釐清,因為這會受到兩個因素影響:法庭判例和政治氣氛,尤其後者。「要視乎日後社會上還有沒有抵制中央、反中的媒體氣氛,才可逐步釐清界線。當國安問題嚴重時,界線就會嚴一點;沒那麼嚴重時,界線就會鬆一點。總之就是希望立下旗桿,讓其他媒體知所行止,到時政府就未必再要大張旗鼓對付媒體了。」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网站,夏宝龙: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全力护航“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023 年 4 月 15 日:

我们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其管治团队一定能够担起治理香港的主体责任。香港有很多“金名片”,它们记载着香港的辉煌,但是离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仅香港的繁荣和发展难以持续,已经取得的这些“金名片”也会丧失。现在香港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大家需要时刻警惕街头暴力卷土重来、警惕“软对抗”暗中作乱、警惕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特别是一些反中乱港活动打着所谓人权、自由、民主、民生的幌子,极具迷惑性,切不可掉以轻心。香港 18 万公务员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骨干力量,应当齐心协力、担当实干、忠诚履职,以兑现自己的誓言,用实际行动换来香港安定繁荣,得到人民的褒奖。要广开言路,深入基层听取意见,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及时回应市民诉求和市民支持政府施政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安全、守护香港安宁是需要斗争的、是需要付出的、是需要牺牲的。香港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都应展现出担当,多考虑香港整体利益,多考虑香港人民福祉,在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和行政主导体制下各司其职、依法履职尽责。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特别行政区许多公职人员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香港的安宁、为了香港人民的福祉,面对美西方蛮横无理的制裁和威胁,无畏无惧、顽强斗争,展现出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的斗争精神和崇高境界,我给大家点个大大的“赞”!

警務處副處長(國家安全)劉賜蕙榮休 警告須提防漢奸逃犯及「軟對抗」,2023 年 4 月 18 日:

首位負責國家安全的警務處副處長劉賜蕙,今日(28 日)下班後結束逾 38 年警務生涯,她日前受訪細述維護國安所面對的挑戰與心聲,當中提及困難之處是要在短時間內執行《香港國安法》,打擊一小撮反中亂港人士及保護大多數市民,慶幸有效利用國家給予的「寶劍」,所有檢控百分百入罪,但目前仍存在國安風險,例如有人進行「軟對抗」,也有離港逃犯繼續勾結外國勢力破壞國家和香港的穩定,警方會鍥而不捨將眾人緝拿歸案。

「軟對抗」事件如「羊村繪本案」或令小孩看書後反政府及憎恨執法者。

經歷 2019 年「黑暴」後,目前社會看似平靜,但劉說仍有暗湧,此說法可從一些事例覷見,例如前年7月1日在銅鑼灣祟光百貨對開發生的孤狼刺警後自殺身亡案件,以及一些「軟對抗」事件如「羊村繪本案」,已被判刑的被告當時表面舉行讀書會,讓幼稚園學生及其母親閱讀圖畫精美的兒童書本,但當中隱藏煽動內容,或令小孩看書後反政府及憎恨執法者,「將煽動想法種入小孩腦海,遺害長遠,是軟對抗的標誌性例子。」

鄧炳強回應《星島》查詢:打擊「軟對抗」不能妥協 不會扼殺特區「軟實力」,2023 年 7 月 24 日: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今回應《星島》查詢時表示:「有言論認為擔心特區政府打擊『軟對抗』的行動,會扼殺香港特區的『軟實力』。我絕不同意有關看法,特別有兩點我必須澄清,以正視聽。繼續全力打擊『軟對抗』,是必然要做、絕對不能妥協的事,絕不應涉及『邊際效應』的考量。」他重申,危害國家安全是嚴重的罪行,可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包括國家被分裂、國家政權被顛覆、發生恐怖活動等。特區政府有責任全力打擊,追究到底。

不認同應加入「邊際效應」考量

鄧炳強又指,全力打擊「軟對抗」,是必然要做的。「我絕不認同有關言論所指,應加入『邊際效應』的考量,亦絕不認同到了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我們就應該鬆懈,或可以放寬。這是一個絕對不能妥協的事宜。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居安思危,絕不能掉以輕心。」

鄧炳強表示:「遇有『軟對抗』這等錯誤行為,我們必須盡全力迎頭痛擊。香港過去 20 多年出現多次社會亂象,終導致 2019 年起的大規模暴亂,其中的起因,是有人利用媒體、文化藝術等『軟對抗』方式,煽惑他人憎恨中央、特區政府和執法人員、鼓吹暴力,以及慫使他人不守法。」

事實上,雖然香港社會整體現已回復穩定,但反中亂港分子仍虎視眈眈,伺機反撲,破壞社會安寧,危害國家安全。當前,不同的「軟對抗」行為繼續通過網絡、媒體等渠道發生和散播,例如早前國際特赦組織指一名維吾爾人抵港後下落不明,誣捏特區政府與此有關;亦有人歪曲捐贈器官奉獻精神,煽動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這些無中生有、造謠作假、企圖抹黑特區政府的卑劣行為,正正是企圖製造矛盾,甚至煽動香港市民對中央和特區政府的仇恨。有國家和外部勢力繼續不時假借不同事件、場合和藉口,詆毀《香港國安法》,對盡責、忠誠和依法落實《香港國安法》的香港特區造謠抹黑和肆意攻擊,企圖破壞香港安定繁榮,以達到它們的政治目的。

鄧炳強稱,正如法庭在涉及「軟對抗」行為的「羊村」案的裁決中指出,散播謠言、錯誤信息或虛假資料的文宣,而令人不再相信(甚至憎恨)他們的政府,導致嚴重社會動蕩和混亂,可威脅國家存亡、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法庭亦指出,儘管香港特區局勢已漸趨平靜,但清楚的是有關人士只是轉為地下化,動亂的種子仍在。在此等情況下,有强烈而迫切需要防止任何程度的暴亂和社會騷亂再次發生,以維護國家安全。

「可想而知,若只顧及『效益』,而故意不做對的事,對『軟對抗』行為視而不見,將會令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產生缺口,或令動蕩的日子再臨,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打擊『軟對抗』並不是禁絕所有批評。」鄧炳強說。

鄧炳強續指:「我亦絕不同意有關言論指現時大多行為被歸入『軟對抗』,是控制市民思想;事實上,《香港國安法》並不會影響香港居民正當行使言論自由、批評政府的施政或官員的政策和決定,也不會影響資訊自由、學術自由、文藝創作等。《香港國安法》和煽動罪相關條文的底綫非常清晰,就是絕對不允許危害國家安全。」

鄧炳強稱,有關煽動罪行的法律絕非要壓制根據客觀事實而對政府作出正當批評的言論,此等批評已被排除於煽動罪之外,「具創意、靈活變通向來是香港人的一大優勢,是「軟實力」,但我們絕不能將「軟實力」和「軟對抗」混為一談。將行使創意作為進行「軟對抗」的擋箭牌,是完全錯誤的歪理,我絕對不敢苟同。」

紫荆,屠海鸣:勿以辩“软对抗”之名 行“软对抗”之实,2023 年 8 月 14 日:轉載在软硬

顾问观点,邵善波:什么才是“软对抗”,2023 年 8 月 14 日:轉載在软硬

鄧炳強:須全力迎頭痛擊「軟對抗」行為,2023 年 11 月 10 日:

「某些亂港分子透過文化、藝術包裝,對抗政府,煽動對特區政府的仇恨。」鄧炳強提到,遇到「軟對抗」這等錯誤行為,政府須盡全力迎頭痛擊。香港社會過去 20 多年數次出現亂象,終導致 2019 年起的大規模暴亂,其中起因是有人利用媒體、文化藝術等「軟對抗」方式,煽惑他人憎恨中央、特區政府和執法人員、鼓吹暴力,慫使他人不守法。他舉例,有一些「黃店」在店內掛滿讚美黑暴、支持黑暴的海報,釋放對政府的仇恨,就是一種「軟對抗」。早前還有人歪曲捐贈器官奉獻精神,煽動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這些無中生有、造謠作假、企圖抹黑特區政府的卑劣行為,正正是企圖製造矛盾,甚至煽動香港市民對中央和特區政府的仇恨。」

維護國家安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公眾諮詢文件,1.2024:

7.2 近年,境外勢力一直以香港特區作為反中的橋頭堡,並透過協助及策動本地組織或個人,藉不同議題造成社會不穩,並軟性宣揚反中意識,妖魔化中央人民政府及特區政府。雖然在《香港國安 法》公布實施後香港特區能有效依法打擊「黑暴」行為,粉碎了港版「顏色革命」的圖謀,但境外勢力透過本地組織及個人(尤其是實際上是由境外勢力成立或與其有密切聯繫的一些所謂“非政府組織”),及本地組織或個人(包括在境外成立“影子組織”)繼續針對香港特區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所構成的風險依然存在。這些個人或組織勾結境外勢力,試圖繼續干預或影響國家和香港特區的事務,因此仍需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特別包括: (a) 危害國家安全分子配合境外勢力透過不當手段干預國家或香港事務;及 (b) 本地組織(包括在境外成立“影子組織”)或境外勢力透過本地組織或個人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2025 年 4 月 16 日论文

大公网,刘兆佳,学者论衡/用“智对策”应对“软对抗”,2025 年 4 月 16 日:

“软对抗”这个概念,最初于 2021 年 4 月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活动上提出。2023 年 4 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指出,要“警惕‘软对抗’暗中作乱,警惕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

时至今天,尽管“软对抗”一词在香港已经被广泛使用,但迄今却仍然没有统一定义。事实上,政治学中也没有这个概念,但从其本质来看,“软对抗”可以归纳在“隐蔽行动”(covert action)、“思想渗透”、“心理战”、“认知战”、“意识形态战”、“颜色革命”、“政治颠覆”等学术研究范畴。今天,由于通信工具特别是互联网愈趋发达,而信息的传递无远弗届,那些通过扭曲叙事和虚构信息旨在改变对手心态的手段,在国与国的斗争中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要,甚至比军事或间谍行动更重要和更有效。对此,伦敦国王学院安全研究学院副教授安德烈亚斯.克里格(Andreas Krieg)在其著作《颠覆:叙事的战略武器化》(Subversion: The Strategic Weaponization of Narratives)(2023)中,以及国防与国际政治学者 A.B. 艾布拉姆斯(A.B. Abrams)在其著作《暴行叙事捏造及其后果:假新闻如何塑造世界秩序》(Atrocity Fabr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How Fake News Shapes World Order)(2023)中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和分析。

作为“软对抗”反义词的“硬对抗”,其定义反而比较清晰。“硬对抗”可以理解为公开的、绝大部分情况下违法的、有明确且容易识别的政治斗争行为,比如暴乱、内战、政变、武装冲突、毁坏公共设施、堵塞交通要道、大规模罢工、杀人放火等。相反,“软对抗”行为比较隐蔽,迷惑性高,不容易察觉,在法律灰色地带出现或者在法律上“打擦边球”,因此难以用法律手段对付。当然一些“软对抗”行为可以通过修改现有法律或者制定新法律予以禁止,但更多的“软对抗”行为却难以在法律上清晰界定,比如很难判断某些对政府施政的批评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发放虚假信息的人是出于恶意或者无知,而其所产生的政治后果是意想不到的还是刻意造成的。

在香港而言,“软对抗”分子一般通过暗示、诱导、误导、含沙射影、讽刺、丑化、潜移默化、隐喻、造谣、指桑骂槐、发布虚假资讯、明褒暗贬、误传信息、有选择性发布信息、对事物作出别有用心的解读、散播阴谋论等方法,影响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乃至在社会上制造不安、混乱与恐慌,从而达到各种政治目标,包括对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内地同胞、香港特区政府、“一国两制”和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厌恶、恐惧和憎恨,制造官民矛盾,引发社会对立分化,并鼓励或鼓动人们作出或参与各种或明或暗的政治斗争行动,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准确实践,中央在香港的全面管治权的行使,香港特区政府的管治,政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国家的安全,香港的稳定,社会的团结,国家和香港的金融稳定,香港的投资环境制造障碍和破坏。

一般而言,由于“软对抗”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所以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和线上与线下媒体便成为了这类行为的主要活动平台。在国家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居民享有高度的言论和发表自由,因此内外敌对势力在香港有着不少的从事“软对抗”的机会和渠道。

·····

由于受到法律的严厉约束,香港内部的反中乱港分子的活动能量比以前显著减少,但仍然不时伺机而动,发表蛊惑人心和制造分化的言论、评论、报道、分析和表演。一些人则选择放大、重视、转载、呼应或配合外部势力对香港的不实或偏颇的批评和分析,从而借助外力在香港引发不安和不满。这些“软对抗”行为大多在监管较宽松的互联网上出现,不少“软对抗者”其实是那些潜逃在外地的死硬香港反中乱港分子、外国的反共反华人士和台湾的“台独”分子。无论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或者香港社会对于此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则受到不少的限制。

·····

由于“软对抗”行为往往难以用法律手段对付,所以政治和教育手段更为重要,主要目的是要让香港居民特别年轻人对重要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对付“软对抗”时,我们需要有缜密和周详的考虑。香港一方面要妥善、积极和强硬应对“软对抗”;二方面要维护社会和谐团结和营造一个让人“心情舒畅”和活泼包容的政治氛围;三方面则要鼓励、容许和肯定社会各方面勇于对政府施政和公共事务提出善意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四方面则要保证香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工作和活动不会受到影响;五方面则要维护好香港的投资和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