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網上有一篇文章,主題是類似紅拂女與李靖,蔡鍔先生與小鳳仙女士的傳奇。進一步搜索,發現了相同或類似的文章。它們要不是抄襲,就是偶然相同。要點是,它們有沒有偏離事實。終於發現了主角的外孫的文章,他說:「現在外面傳言的···完全是按照 90 年代的一部電視劇演繹的情節編造的。後來越演越烈,大家你編我,我抄你。」他的文章摘要如下。主角的故事與老一輩人的智慧相互印證,即「知情識趣」。
一代傳奇慧素
潘素,原名潘白琴,字慧素,是清宰相潘世恩的後人,1915 年出生在蘇州。父潘智合是個紈絝子弟,移居上海後游手好閑,家產被其揮霍一空。母親沈桂香是一位大家閨秀,從小為潘素聘來教習先生,學得琴棋書畫,女工刺繡。潘素閑來還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撫琴、念詩、看畫,看戲,學得一手好琵琶。
潘素 13 歲時,母親因病去世。繼母覺得她不能每天在家裡閑着,無所事事,要掙點錢,就送她到上海的書場,就是表演彈唱的地方,在那裡謀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3 月 14 日,張伯駒生於河南項城,父親張錦芳,是袁世凱的表侄。
光緒三十年( 1904 年),張伯駒與一個妹妹一起過繼其伯父張鎮芳,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開了中國最早的官商合辦的「鹽業銀行」,是當時中國的四大銀行之一。
張伯駒 9 歲即能寫詩填詞,被人譽為「神童」。成年後的張伯駒入袁世凱麾下,任職提調參議。
張伯駒 15、16 歲時,他父親包辦娶了安徽亳州一女子,她父親姓李,曾任安徽督軍。在嫁給張伯駒之前兩人並沒有甚麼交往,更談不上甚麼感情,張伯駒是在不願意、不甘心的情況下和她結合的,她沒有讓張伯駒欣賞、愛的條件,也不能侍候、照顧張伯駒的生活,所以她和張伯駒一直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結婚多年也沒有生兒育女。1939 年她去世時,張伯駒都沒回天津家裏。
張伯駒 17 歲時,厭倦軍旅生活,因此不顧親人的勸阻,毅然脫下軍裝,回家專注自己的愛好,開啟了歌吟暢詠,填詞作畫的生活,在詩詞、書法、京劇、古琴等方面造詣精深。張伯駒與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民國四公子」,又和袁克文並稱「中州二云」。
張伯駒的第二位夫人鄧韻綺原是北京的京韻大鼓藝人,韻綺的名字是張伯駒給她起的。她很會料理家庭生活,能把張伯駒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裏的管家和廚師也能夠按照張伯駒的需要,隨時侍候,做出令他滿意的盛豐菜肴。
張伯駒的第三位夫人王韻緗是蘇州人,名字也是張伯駒起的。張伯駒經過大中銀行職員的介紹看中了王韻緗。王韻緗懷孕後,張伯駒的父母把她接到天津家裏與他們同住。
張伯駒父親怕他玩物喪志,安排他去自己銀行做董事。因為鹽業銀行的政治背景,清廷的大批文玩都抵押在這裡。張伯駒對古玩字畫深有研究,在此上班,見多識廣,造就了他日後超乎尋常的鑒賞眼光。
主管上海鹽業銀行的業務,經常需要往返北京、上海。王韻緗準備隨張伯駒去上海,但是張伯駒父母不同意。他們不允許二人帶孫子離開,也不允許留孫子在家沒有媽媽的照顧。當時,張伯駒父親已經把銀行股票交由王韻緗管理,也由她管理全家的家務和一切收支,所以更不允許她離去。張伯駒隻身去上海。
在上海,張伯駒與潘素是通過父輩的一個世交的介紹相識。世交叫孫履安。二人在蘇州明媒正娶,時潘素 20 歲。
潘素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改的。他們一起在蘇州虎丘寺皈依到印光法師的門下,法師給他們兩人都起了法號,潘白琴叫慧素,張伯駒叫慧起。
結婚後,張伯駒覺得潘素在繪畫上天賦異稟,不惜花重金請名師教她作山水畫。潘素自小有過繪畫功底,21 歲初與朱德箐習作花卉,後又隨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張孟嘉等習畫,受益頗多。通過張伯駒的大力栽培和潘素的努力,畫藝日益精進,技術越來越高超,潘素的大名也被更多人知道,最後成為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有人說:潘素的畫比張伯駒厲害,張伯駒的字比潘素好。潘素的畫加上張伯駒的字就是天作之合,完美的搭配。當時廣泛流傳這樣一句話:「林徽因的詩歌,張允和的書法,潘素的畫。」
張大千給予潘素的畫高度評價:「神韻高古,直逼唐人,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張伯駒一生愛文物,為保護國寶不流失海外,不惜傾家蕩產,重金收藏,潘素也理解他,不斷變賣金銀首飾,毫無怨言的支持他收藏古畫。婚後有了潘素的支持,張伯駒一擲萬金。他三次求購,終把“墨皇”《平復帖》收入囊中。
1941 年 6 月,張伯駒出門去鹽業銀行上班,半路被綁匪擄走了。綁匪索要贖金 300 萬兩。潘素四處去籌錢,然後跟綁匪多番談判,綁匪要求變賣張伯駒一些收藏。張伯駒寧死不變賣收藏,潘素嚴格遵循叮囑,當時她才 25 歲。她多方奔走,持續斡旋,前後堅持了整整 8 個月。綁匪後來價碼一降再降,最終把贖金降到 40 萬元。潘素又變賣了自己的首飾,最終湊夠贖金。張伯駒非常感激潘素營救他的努力和保護文物的決心。後來立了字據,把他收藏的最寶貴的那些文物,包括《平復帖》在內共 18 件,全部贈予了潘素。
1946 年,張伯駒想買隋代《游春圖》,兩人商量賣掉李蓮英的老宅,錢不夠,潘素將自己的嫁妝、首飾賣掉,湊足 20 兩黃金,才買到這幅寶貝。兩個人樂呵呵搬家到城外一個比較差的地方「承澤園」。
1948 年,鄧韻綺與張伯駒離婚。
1949 年,新中國成立。
1952 年,王韻緗也和張伯駒離了婚。
1952 年,張伯駒、潘素把辛苦買來的《游春園》和唐寅的畫捐給北京故宮。
1953 年,他們把承澤園賣給了北京大學。
張伯駒曾要將所有字畫留於潘素,潘素不同意,決定將所有名貴字畫捐給國家。於是,1956 年,兩人把全部家當甚至是生命換來的珍藏多年的搜藏捐獻給故宮博物院。他們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其中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游春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黃庭堅的《草書卷》、李白的《上養台帖》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1956 年,張伯駒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8 年,劃為右派分子。1961 年,在陳毅的干預下,張伯駒夫婦來到長春,在吉林省博物館工作。1962 年,張伯駒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主要負責文物的鑒定工作。潘素就在吉林藝專學校任教。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1966 - 1978)開始,張伯駒被批鬥、抄家、隔離審查。1969 年 送往舒蘭農村插隊落戶。舒蘭地區因張伯駒夫婦年老而拒不接收。張伯駒、潘素回到北京,因無工作、無戶口,以出賣家產度日。1972 年,周恩來得悉後,指示聘任張伯駒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78 年,吉林省委宣傳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報的關於對張伯駒的復查結論,當眾予以平反,恢復名譽。
1982 年 2 月 26 日,張伯駒去世,享年 84 歲。
1982 年 3 月 26 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追悼會當天,《人民日報》發出訃告: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張伯駒先生逝世。
1992 年 4 月 15 日,潘素在北京逝世,享年 77 歲。
這就是一代傳奇的潘素,慧素、淡定和知性。
收場白
江南第一美人。神仙眷侶。羨煞旁人。
一個人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一個人是系統的一小部分。人生是命運?
一廂的學說是: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六勤儉、七誠信、八樂觀、九勇氣、十知足。」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及避凶、 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擇業、七擇偶,八交貴人、九養生。」
另一廂是: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命運的解釋在這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