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網上有人說,論文寫不出來休學。「欸螞說」寫:「我在念碩士但我畢不了業。」他提醒學生,「很想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人生不是只有___!」空白處加入甚麼都可以,像是人生不是只有研究所、人生不是只有工作、人生不是只有戀愛等等。」
應許之地變了面目全非。
為甚麼?
半工讀碩士學生畢不了業有很多理由。他們的畢業論文是「最後一年的項目報告」。他們有 2 個選擇:6 個月內,或 12 個月內完成。他(她)們不論選那一項,也有申請延期、休學和退學的。
我認為其中一個理由是,簡單說,不知做甚麼,不知甚麼是科學的方法。第一、因為文獻綜述不足、導致項目建議書準備不足。第二,研究必需找對題目;在選定題目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該題目有沒有辦法去驗証或評估優劣,有沒有用來比較的實驗基準等等。如果沒有充份地準備第一和第二項,卻冒然踏入,那就踩到陷井了。
首先,在做第一和第二項之前,學生要問自己:
- 一句話,我在半工讀的目的是甚麼?
- 有些活動會與重要事物(例如做項目)無關。第一個答案有告訴你如何花費時間嗎?
- 大學對我有甚麼期望才給我合格?(你實際知道還是在猜測?你知評分標準嗎?有多少論文審查員審查每一份論文?)
- 你讀過有關學科的幾篇論文(項目報告)了嗎?這些論文將給你洞察力,讓你了解預期的思考/閱讀/工作的水平有多少。
- 這些論文有甚麼結構?
- 這些論文參考了多少文獻?
- 這些論文的素質感覺如何?
這樣,學生便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知道自己要甚麼,有難處就能忍了。」(張小敬、《長安十二時辰》)
下文只提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關於文獻綜述,Gerald Hall 和 Jo Longman 編輯的 The Postgraduate’s Companion 有以下提議,是按步就班的 3 步曲,沒有捷徑:
基本問題
學生先要問和回答:
- 我可以使用那些數據庫來搜索相關資料?
- 我的項目題材的語言(詞彙)是甚麼?它們是如何使用的?
- 關於我的項目題材的主要信息來源(書籍,文章,報告)是甚麼?
- 關於我的項目題材有那些研究,方法和理論?
- 該領域的主要研究人員是誰?
- 該項目題材或課題的歷史,時序發展是甚麼?
中級問題
完成了回答基本問題後,學生進一步問和回答:
- 我如何為我的項目題材或課題下定義?
- 研究和討論該項目題材有那些不同的參考框架?
- 理論與實踐或實證研究有何關係?
- 使用了那些方法學上的假設和方法?
- 確定了那些關鍵概念,變量或因素?
- 關於我的項目題材的主要爭議是甚麼?
- 我的項目題材所在的領域,在知識,理論或方法論應用方面,存在那些空白?
更高級的問題
完成了回答中級問題後,學生最後問和回答:
- 我們對這一項目題材的知識有那些矛盾,缺點或抵觸?
- 缺乏甚麼?那些證據是沒有定論的?那些證據是有限的?
- 有那些理解項目題材的替代方法還沒用過?
然後,才仔細想想項目計劃書。
收場白
Doon Yuen 袁嘉曦的 「中學不能畢業的碩士,從讀場到職場!」 寫下令人鼓舞的經歷。
Randy Pausch 教授在 2007 年 9 月 18 日,在卡內基美隆大學,講了「最後一課」(The Last Lecture)。 這裡有附中文字幕的錄影。在美國一些大學裡,「最後一課」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講座。Randy Pausch 的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影片在不同的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演講」。
Randy Pausch 不是退休。他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在生命只剩下幾個月可活的情況下,忍受著化療的痛苦和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用心準備和發表了一篇最後的演講。金句不少,例如:
「因為當你搞砸,卻沒人願意責備你時,這代表他們放棄了。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教訓。如果發現你作錯某件事情,卻沒人願意批評,這是個非常糟糕的狀況。批評的人是在告訴你,他們還在乎你,還愛你。」
「但請記住,阻擋你的障礙必有其原因!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止我們,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當然,「話不是說出來就有用的,要看聽話的人願不願意聽。」(林九郎、《長安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