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輩子的東西

Yufen Chun 2021-06-22 1 min read {Quotes} [Research]

1950 年 8 月,鄧稼先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院讀物理系畢業,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 26 歲,被人們稱為「娃娃博士」。獲取學位後的第 9 天,他便毅然登輪回國,進入錢三強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擔任研究員。

1958 年 1 月,原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九局成立,同年 7 月,開始籌建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簡稱九所),負責人是李覺。最早調入九所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是來自中科院的鄧稼先、王貽仁、陳小達及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何桂蓮。鄧稼先通過二機部進行篩選,再由二機部從全國各大學調來大學生和年輕科研人員。

起初,他們准備接受蘇聯專家的培訓;1959 年 6 月,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

一批科技人員放下自己的科研工作,調入九所。這些專家有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陳能寬等。除了專家與大學生,還引進了一批中學畢業生做計算員。當時使用的計算機是手搖式的計算機,操作起來也很繁瑣。這些計算員多為女性,她們的職責就是做科研輔助工作。

為了保證計算正確,他們採用 2 人對算的做法,因此一次就要算出 5 萬個數據。幾 10 個年輕人組成 3 班,8 小時一輪換,一班計算、一班分析、一班休息,日夜不停,用 4 台手搖計算機連續算了 9 次。史稱「九次計算」。「九次計算」曆時近 1 年。

每一次計算的結果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及時拿到九所內的學術交流會上討論。專家與專家、專家與大學生之間的辯論,經常進行得很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

專家與大學生的研究卡在一個關口,其中一個重要數據和蘇聯專家講課時提到的模型關鍵參數不符合。

最終,1961 年,時年 32 歲的周光召剛從蘇聯回國,立刻被調到了二機部,他帶病工作,仔細檢查了這九次計算結果,認為計算並沒有問題,便開始着手推翻蘇聯數據的可靠性。經過連續多日的仔細研究,最後他巧用「最大功」原理反證了蘇聯數據有誤,結束了這場長達幾個月的爭論。

60 年過去了,當年的年輕人都已成為耄耋老人,他們依然懷念研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只問科學不問人的討論,是科學工作者最珍視的工作氣氛。

李德元(原二機部九所科學家)這樣說:

科學就是簡單的東西,一個人真正受用一輩子的東西,是科學態度。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