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Osler: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and to comfort always.” (偶爾治愈,經常緩解,總是安慰。)
To know the patient that has the disea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know the disease that the patient has”. (了解患有疾病的病人,比了解病人所患的疾病更重要。)
Harvey Cushing:
“A physician is obligated to consider more than a diseased organ, more even than the whole man - he must view the man in his world.” (醫生有義務考慮的,不僅僅是有病的器官,甚至不僅僅是整個人—他必須在人的世界裡看待人。)
柯文哲:
「慢慢地到了 50 歲以後,我終於想通一個道理。醫生是人不是神,我們只能盡力,僅此而已。」
「一般醫生都只看到成功的案例,失敗的病人則由家屬帶回去照顧與承擔。台灣隨時大概有八千個植物人,每年大概死掉四千個,植物人平均存活差不多兩年,而每年台灣在植物人身上要花掉兩百億以上的看護和治療費用。但醫生看不到這些數字,所以他們很積極的想要治療,反正醫好的病人會感謝他,失敗的病人就讓家屬帶回家去。」
「甚且,病人出了事,其他醫生都跑掉之後,還有加護病房醫生出來擋著。加護病房的醫生會出面跟家屬解釋病情,如果病人最後出現併發症,也是他們負責善後,而真正最慘的結果,都是家屬在承擔。」
羅翔:
「人生 95% 的東西是我們決定不了的。我們的出身,我們的智商,我們一生的機遇,其實都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真的取得了成就,不應該感謝你自己,因為你能決定的東西很少,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真正的取得了成就,你要積極的回報這個社會。因為給你的,不一定真正屬於你。」
健康的人,要積極的回報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