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地俏麗人問:「為甚麼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打了1200 多天?」
楊慶龍,美國學界對俄烏衝突的認知及其評析,《國際關係研究》2023 年第 2 期,80-103:
俄烏衝突根源何在?美國學界對此看法不一。概括起來,爭論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俄烏衝突是否源自美西方推動的北約東擴,美西方是否要對此負主要責任;二是俄烏衝突是否源自俄羅斯內部因素,責任是否應歸咎於俄羅斯。
·····
新華國際時評有 3 篇論文:
- 美國從烏克蘭危機中“趁火打劫”——俄烏衝突系列評論之一 ,2022 年 3 月 31 日;
- 美國是烏克蘭危機不斷升級的幕後推手——俄烏衝突系列評論之二,2022 年 4 月 1 日;
- 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俄烏衝突系列評論之三,2022 年 4 月 2 日。
它們說:
·····
·····為了圍堵俄羅斯,美國祭出兩大手段:一是北約五輪東擴,二是在俄周邊大搞“顏色革命”,·····
····· (2021)去年 12 月,俄羅斯就安全保障問題要求美國和北約做出書面保證,美國根本不做實質性答復,而是反復渲染戰爭威脅,并主導北約增兵東歐。····· (類研究猿的增補。)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一邊口口聲聲反對戰爭,一邊向烏“遞刀子”,頻頻給烏方提供各種武器裝備,打造對俄制裁統一戰線,鼓動西方國家民眾加入烏方建立的所謂“國際反俄戰隊”·····
·····精於算計的美國明確表示不會派美軍到烏克蘭與俄軍作戰,拒絕引火燒身,但卻一個勁鼓動俄烏衝突升級,·····
美國的軍工復合體是這場衝突的直接受益者,并且長期從中牟利。衝突發生後,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大規模提升國防預算,增加從美國購買各種武器裝備的投入,讓美國軍工企業樂開了花。曾在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工作多年的富蘭克林·斯平尼日前在其博客中寫道,俄烏衝突讓美國一些人“開香檳慶祝”。豈止是軍工復合體,美國煽風拱火也讓該國銀行家、石油大亨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
紐約時報中文網,烏克蘭戰爭的根源:一場危機是如何釀成的,2022 年 4 月 21 日: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後(2021 年10 月,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在烏克蘭邊境大規模集結軍隊,引發俄烏危機,並向北約就安全問題提出談判要求,多國警告俄羅斯正在計劃入侵烏克蘭。2022 年 2 月 24 日,烏克蘭時間是凌晨 5 點 40 分,莫斯科時間清晨 5 點 50 分,克里姆林宮無預警釋出緊急直播——俄國總統普丁,在全世界面前,正式宣布向烏克蘭政府宣戰——普丁強調,俄國無法接受烏克蘭對於俄羅斯國家與民族的安全威脅,因此已經授權俄軍向烏克蘭本土進行「特殊軍事行動」,任務目的是要履行「烏克蘭去武裝化」、「烏克蘭去納粹化」的「維和目的」。),歐洲自 1945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武裝動員正在展開。迄今為止,莫斯科速戰速決的企圖已經被挫敗,未能攻占包括基輔在內的任何一座大城市。准備不足的軍隊士氣低迷,遇到了烏克蘭士兵和平民武裝的頑強抵抗。然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仍然是占優的,普京也表明他的最終目標是攻占基輔,推翻經民主選舉產生的烏克蘭政府,將這個國家置於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內。(類研究猿的增補。)
這場侵略戰爭可能會向本已動蕩不安的前蘇聯地區注入更多不確定性,給 1990 年代以來支配歐洲的安全結搆帶來嚴重後果。蘇聯解體後失去烏克蘭等共和國一直讓普京痛心不已。如今他似乎以削弱北約這個制約蘇聯的軍事聯盟為己任。在入侵前,俄羅斯提出了一連串涵蓋廣泛的條件,要求重塑這一秩序——遭到了北約和美國的拒絕。
·····
上世紀 90 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最終吸收了大部分曾經屬於共產主義勢力范圍的歐洲國家。曾經是蘇聯一部分的波羅的海共和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加入了北約,波蘭、羅馬尼亞等國也加入了北約。
結果,北約向莫斯科靠近了數百公里,直接與俄羅斯接壤。2008 年,該組織表示計划在未來接納烏克蘭,盡管這仍被視為遙遠的前景。
·····
這位俄羅斯總統稱北約的擴張不懷好意,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前景是一個重大威脅。隨着俄羅斯在軍事上變得更加自信和強大,他對北約的抱怨也變得更加尖銳。他一再提到美國在烏克蘭部署彈道導彈和作戰部隊,盡管美國、烏克蘭和北約官員堅稱沒有這種情況。
普京還堅稱,從文化和曆史上看,烏克蘭從根本上說是俄羅斯的一部分。
·····
(2021 年 10 月,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在烏克蘭邊境大規模集結軍隊,引發俄烏危機)12 月初,拜登總統明確表示,他的政府不考慮派遣軍隊為烏克蘭而戰,其中一個原因是,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不受其集體防御承諾的約束。(類研究猿的增補。)
作為替代,美國向烏克蘭輸送了反坦克和防空武器,在與俄羅斯接壤的北約國家增加了美國的軍事存在,并下令向歐洲增兵 7000 人。五角大樓還下令向德國部署一個裝甲旅戰隊,以安撫東歐那些擔驚受怕的北約盟國。政府官員還警告稱,美國可能會支持烏克蘭的叛亂。
但真正的大棒是金融。
拜登發誓要把普京變成一個“棄兒”,他宣布了嚴厲的制裁措施,旨在切斷俄羅斯最大的銀行和一些寡頭與全球金融體系的大部分聯系,并阻止該國進口對其國防至關重要的美國技朮、航空航天和海運業。拜登還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并對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能源管道背後的公司實施制裁。
拜登表示,美國凍結了數萬億美元的俄羅斯資產,包括俄羅斯上層人物及其家人控制的資金。
ABC News 中文,解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背後的世紀恩怨,2022 年 2 月 21 日:
曆史上的烏克蘭與俄羅斯一直被看作是同根同源的鄰邦。
烏克蘭首都基輔曾是俄羅斯文明的搖籃,有“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在古羅斯時代,烏克蘭人曾和俄羅斯人及白俄羅斯人同屬古羅斯部族。
12 世紀,古羅斯內部出現割據,分割出名為“小俄羅斯人”的分支。該支系成為當今烏克蘭民族認同的前身。
俄羅斯帝國(沙俄)瓦解後,烏克蘭加盟蘇聯集團。列寧隨即打出“反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口號,鼓勵烏克蘭拋棄俄語,使用烏克蘭語。
這種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烏克蘭獨特民族認同的形成。
與此同時,烏克蘭的領土和邊界亦在蘇聯時代經曆了幾次重大變化。在 1922 年和 1954 年,蘇聯政府分兩次將盧甘斯克、頓巴斯盆地內的頓涅茨克及克里米亞划分給了烏克蘭。
這讓烏克蘭東部遺留了大量認同俄羅斯民族的人口,為東部日後的領土問題埋下隱患。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但國家內部始終存在向東或向西發展的矛盾。烏東部的親俄派多主張推行俄語教育,維持東正教信仰;但中西部的居民在生活方式和信仰上卻更傾向歐洲。
2001 年烏克蘭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烏克蘭境內仍有近 30%人口以俄語為第一語言。俄語人口集中在東南部近 2000 公里的俄烏邊境線上。
民族認同的矛盾自克里米亞危機以來日益加劇。
2014 年 2 月至今,俄羅斯控制的親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軍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持續交戰。戰爭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頓巴斯盆地內擁有大量煤礦,是烏工業重鎮。外界猜測,該地區將是俄羅斯希望并吞的下一個目標。
·····
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努力被看作是此次危機的導火索之一。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NATO),成立於 1949 年 4 月。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和德國在內的 30 個國家。
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 對北約“任何成員國”的“任何武裝或軍事侵略,都等同於對其所有成員國的攻擊”。該條例搆成了北約共同防御原則的基礎。
烏克蘭試圖通過加入北約來獲得西方國家的援助和保護。
但在俄羅斯看來,烏克蘭的加入將幫助北約向東歐擴張,威脅俄羅斯利益。
此外,作為前蘇聯成員、且與俄羅斯交惡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軍費開支不斷增加,這也成為了俄羅斯的心頭大患。
因此烏克蘭的該訴求遭到俄方強烈反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加入北約將是俄對烏克蘭釆取軍事行動的理由。
自 2008 年以來,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達成默許協議,將烏克蘭排除在北約之外。
俄羅斯方面在 (2021 年 12 月)16 日表示,希望北約公開聲明,不會接納烏克蘭加入該軍事聯盟。
這樣黑紙白字的要求沒有得到北約的響應。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有 2 篇論文:
- 齊為群、鐘兆雯、儲浩翔,從兄弟到仇敵:俄烏衝突的“前世今生” (上), 2022 年 5 月 24 日;
- 鐘兆雯,從兄弟到仇敵:俄烏衝突的“前世今生” (下),2022 年 7 月 13 日。
它們說:
- 曆史癥結
從曆史上看,烏克蘭雖與俄羅斯有着近 350 年的“統一史”,但雙方的相互認可度并不高。首先,俄烏都視自身為基輔羅斯的繼承者,但在烏克蘭人的曆史記憶中,只有烏克蘭人繼承了基輔羅斯的衣缽。其次,烏克蘭人對《佩列亞斯拉夫和約》的認識也與俄羅斯大不相同。在俄羅斯人眼里,該和約是沙皇為保護同樣信奉東正教的烏克蘭兄弟民族而簽署的統一條約,但烏克蘭人將其視作沙皇背棄聯盟承諾、吞并烏克蘭的象徵。在蘇聯時期,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的隔閡進一步加劇。這些復雜且截然相反的曆史記憶,使得獨立後的烏克蘭對俄羅斯十分敵視。
·····
- 經濟因素-發展道路衝突
2000 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執政以後,俄羅斯在政治上逐漸拋棄了西方民主模式,并基於國情提出了“主權民主”思想;在經濟上則開始整治寡頭,重新開啟改革。相反,烏克蘭則一直堅持西方自由主義道路,導致烏克蘭國內寡頭干政現象嚴重、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加大、政局周期性動蕩且街頭革命泛濫。俄烏兩國迥異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使得雙方之間的對立愈加明顯。
- 直接矛盾
俄烏關系的根本困境正是在於雙方對安全關切的衝突和彼此信任的缺乏;烏克蘭加入北約進展的大幅加快直接導致了俄羅斯這次“特別軍事行動”。眾所周知,北約是冷戰遺留的產物,是一個由美國主導并包括歐洲主要國家的軍事聯盟體系。在冷戰結束後的 30 余年,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始終未能理順。俄羅斯既無法加入北約,又無法阻止北約東擴。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任後,將加入北約定為“國策”,認為只有在北約的軍事保護承諾下,烏克蘭才得以實現自身安全,而這也直接觸及了俄羅斯的底線。因為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會在俄烏邊境部署相關軍事設備,而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也將會直接受到威脅。故俄羅斯本次“特別軍事行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就是為了防止烏克蘭加入北約。
- 美國“拱火”
在烏克蘭局勢動蕩的背後,美國更是重要推手。美國先是在2014 年支持了烏克蘭境內反政府游行,導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權下台。在 2021 年 11 月,美國又與烏克蘭簽署了《美國-烏克蘭戰略合作伙伴憲章》,挑唆烏克蘭加入北約,甚至給予烏克蘭不可能實現的安全保障承諾,導致烏克蘭政府認定加入北約是保證自己的國家主權和整體國防安全唯一的方式,從而觸及了俄羅斯的底線。
對美國而言,俄烏的對立有助於其轉移國內矛盾。另外,美國通過制造俄歐之間的問題,不僅能強化歐洲對於俄羅斯的恐懼心理,更是能加深歐洲在安全和能源方面對美國的依賴。
·····
縱觀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恩怨情仇”,我們不難看出此次俄烏關系的惡化及衝突的爆發乃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烏今日之兵戎相見,對兩國的人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悲劇。這場悲劇既是源於曆史上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的民族身份對立,也是由於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歧。在 2014 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後,盡管衝突各方試圖通過兩次明斯克協議來化解衝突,但仍未能阻止衝突進一步擴大。本次俄烏衝突的爆發進程更是因烏克蘭執意加入北約的決定以及美國的不斷拱火澆油而加劇。
又是「明就明,唔明就黎明。」按網上所說,這句是林日曦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