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說,一些寺院裏,掛了下面的對聯: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直接管轄的行政機構、辦事的機關和教育的機構,例如唐代的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和東漢的白馬寺。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
在東漢時,白馬寺是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主要負責翻譯經典,同時也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後來,「寺」原本作為辦公機構和官署名的用法逐漸退隱。
「廟」的歷史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觀」,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廟」,認為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
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參考:
類研究猿文抄於「賭書潑酒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