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的重要開端,為後續的七七事變埋下了伏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並不斷向關內擴張,最終導致了七七事變的爆發。可以說,七七事變是九一八事變的延續和升級,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誌性事件。
九一八事變(1931 年)
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等。
葉深銘博士、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九一八事變 90 周年——以史為鑑,共建繁榮富強的祖國,2021 年 9 月 8 日:
1931 年的 9 月 18 日,日本關東軍鐵道守備隊突然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並誣指是中國軍隊所為,繼而以此為藉口連夜突襲瀋陽·····1932 年 2 月中國東北全境淪陷,日本其後在吉林長春成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中共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溫濟澤,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2013 年 9 月 13 日(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日軍製造柳條湖事件,旋即以此為藉口悍然攻佔瀋陽。 ·····當時一個國東北駐軍大部執行了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 ·····
····· 1933 年初,日軍侵占熱河和進犯長城各口,當地軍民奮起抵抗;同年11月,福建成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不久失敗;1935年,簽訂“何梅協定”,致使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日本帝國主義又策動漢姦搞起“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使華北形勢危急達到極點;在這種形勢下,北平學生於 12 月 9 日爆發了—二·九運動;1936 年,北平學生於 12 月 9 日爆發了—二·九運動;1936 年(12 月 12 日),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金衝及、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端,2017 年 7 月 7 日:
1931 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他們在瀋陽以北不遠的柳條湖炸毀一小段鐵路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為,立刻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進攻,第二天凌晨佔領了北大營和瀋陽城。隨後,侵占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1932 年,他們在東北部製造了一個「滿洲國」。接著,又西進蒙古聚居的地區,先佔領熱河省,隨後向察北、綏東推進。這些都是「必先征服滿蒙」戰略意圖的體現。
1933 年的長城戰役彷彿越出了這個範圍。日本侵略軍兵臨北平城下,國民黨當局在華北的主要負責人黃郛、何應欽已準備放棄北平。而日本在脅迫中國簽訂《塘沽協定》後撤到長城一線。這不是出於什麼善心,而是覺得條件還不夠成熟:那時世界法西斯陣線還沒有正式形成;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的統治秩序還不鞏固;對進一步侵占華北會不會引起西方列強幹預還存有一些顧忌。因此,他們留待「第一階段終了」後再跨出第二步。
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儘管南京政府出於「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又過於期待西方列強的干預,在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實行「不抵抗」政策,但愛國軍民仍奮起抵抗。東北軍愛國將領馬佔山、李杜等在黑龍江、吉林同日本侵略軍血戰,給了全國人民極大鼓舞。東北人民的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湧。中共中央先後派遣楊靖宇、週保中、趙一曼等到東北,加強對義勇軍的領導。從 1932 年起,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遊擊隊陸續成立。第二年,合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 1936 年,組成東北抗日聯軍,人數最多時達到 3 萬人,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那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極端危難環境中同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全國停止內戰、合作抗日。 ·····
七七事變(1937 年)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抗戰、盧溝橋事變、馬可波羅橋事變。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金冲及、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017 年 7 月 7 日:
就在 1937 年 7 月 7 日這天晚間,駐豐台的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在演習中,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進入盧溝橋東的宛平縣城搜查,這種無理要求遭到拒絕。 20 分鐘後,那位士兵自行歸隊,但日軍仍圍攻宛平城,中國駐軍奮起抗擊。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七七事變」的始作俑者,沒一個好下場,2021 年 7 月:
1937 年 5 月開始,駐華北日軍頻繁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演習從白天發展到黑夜,從虛彈發展到實彈。 ·····
6 月,華北的情況已發展到極為嚴重的地步。日軍經過長期戰爭準備,隨時可能發動攻擊。
1937 年 7 月 7 日,駐宛平日軍以失蹤一名士兵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日軍悍然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
十四年抗戰
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由九一八事變開始)和“八年抗戰”(由七七事變開始)兩種說法?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說法?,《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 1000 個為什麼》: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 1937 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 1931 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的主張,在不同的階段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既充分肯定 1937 年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抗戰,也充分肯定 1931 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斗爭、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一些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