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

Yufen Chun 2025-06-25 1 min read {Quotes} [Philosophy]

楓葉地俏麗人問:「為甚麼中東動盪不安?」

中東地區

中東是一個複雜且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區。

中東通常被理解為一個定義廣泛的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卡達)、巴林、科威特),以及埃及、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和伊朗。有時,定義會延伸至北非國家,以及文化意義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文化和宗教認同

中東地區以伊斯蘭文化為主。它是三大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雖然伊斯蘭教是主導宗教,但該地區複雜的認同也涵蓋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庫德人和猶太人等多元民族。

石油的全球重要性

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和自然資源儲備,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以具競爭力的價格出口石油,將中東與世界市場和外國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

中東衝突的主要原因

人為邊界與外國干涉

現代中東國家的邊界是由外國勢力,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崩潰後劃定的。這些邊界往往忽略了民族、宗教和歷史的現實,為內亂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和法國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而非包容該地區的種族和宗教多樣性,瓜分了中東地區。人為劃定的邊界迫使敵對群體建立共同的國家,或使一些群體(例如庫德人)失去家園。這阻礙了國家建設,並為未來的衝突埋下了禍根。隨後殖民勢力的撤離,並未消除這些結構性問題,留下了容易引發內外衝突的支離破碎的社會。

瓦哈比派的傳播

瓦哈比是十足的回教原教旨派。

沙烏地阿拉伯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領導下崛起,瓦哈比派(一種對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詮釋)的傳播,加劇了整個地區的宗教緊張局勢,尤其是在石油發現增強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力之後。

沙烏地阿拉伯於 1932 年統一於沙烏地阿拉伯王室,並將瓦哈比派定為官方宗教教義。石油出口帶來的巨額財富,使沙烏地阿拉伯得以資助瓦哈比派在該地區傳播,並推行了一種更為嚴格、更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教。這種轉變,加劇了中東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挑戰了對宗教較為溫和的解讀,並助長了極端主義運動的興起。

以巴衝突

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為爭奪同一領土而展開的鬥爭,尤其是在以色列建國之後以及隨後的戰爭中,仍然是不穩定的主要根源,具有根深蒂固的歷史和宗教影響。

以巴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託管時期,當時猶太民族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互相競爭。 1947 年,聯合國提出了“兩國方案”,但隨著以色列宣布獨立和英國撤軍,戰爭爆發。以色列最終獲勝,並擴大了領土。幾十年來,這場衝突從更廣泛的以阿爭端演變為圍繞巴勒斯坦土地的局部衝突。一再提出的和平倡議屢屢受挫,導致持續的佔領、流離失所和暴力循環,在整個中東地區引發了深刻的共鳴。

地區競爭:沙烏地阿拉伯 與 伊朗 與 代理人

遜尼派佔多數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朗之間爭奪地區主導地位的競爭,引發了中東地區代理人戰爭,加劇了宗派和政治分歧。

1979 年伊朗革命後,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這場革命將伊朗轉變為批判沙烏地阿拉伯君主制的宗教神權國家。如今,兩國在該地區展開代理人衝突,在也門、敘利亞等地的戰爭中支持敵對派系。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分歧加劇了現有的緊張局勢,並持續了區域不穩定,影響到兩國邊界以外的政治、安全和宗派關係。

美國外交政策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介入中東事務,其動機包括冷戰動態、石油的重要性、對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反恐行動。這些行動結果好壞參半,而且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自二戰以來,美國在中東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最初的目標是阻止蘇聯擴張並確保石油供應。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以及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君主制國家的聯盟,引發了批評和懷疑。在阿富汗、伊拉克以及針對恐怖組織的軍事干預,產生了深遠且往往適得其反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助長反美情緒,並無意中助長極端主義團體的勢力。

重大事件與衝突年表

伊朗革命(1979年)

推翻了西方支持的沙阿,建立了神權政治,並引發了伊朗與西方盟友之間持久的敵意。

兩伊戰爭(1980-1988)

這場毀滅性的衝突,因相互猜疑和地區競爭,而愈演愈烈,吸引了地區和國際力量的參與,最終以領土未發生變化而告終。

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1989)

這場戰爭是冷戰的戰場,導致了聖戰者(包括未來的基地組織領導層)以及後來的塔利班的崛起。

海灣戰爭(1990-1991)

這場衝突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凸顯了西方列強在保護石油利益和盟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9/11與反恐戰爭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攻擊事件促使美國入侵阿富汗,隨後又入侵伊拉克,使美國陷入曠日持久的區域衝突。

阿拉伯之春及其後果(2010 年至今)

一波又一波的起義導致了政權更迭、內戰(尤其是敘利亞和葉門)、權力真空以及伊斯蘭國等組織的崛起。

結論:理解中東的悲劇

類研究猿的概述,並非試圖指責或赦免任何一方,而是旨在向楓葉地俏麗人,解釋推動中東動盪的複雜力量。地緣政治野心、歷史恩怨、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外國干預,共同為中東平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持久和平依然遙不可及。

如果鄂圖曼帝國(1299 年至 1923)沒有解體?如果沒有列強干預?

「明就明,唔明就黎明。」按網上所說,這句是林日曦說的。

參考:

  1. 楊興禮,九十年代中東地緣政治的因素與機制探討,《人文地理》第 8 卷第 1 期 1993 年 3 月,第 34-40 頁。

  2. 王聯,一戰對當代中東地緣政治的影響,《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 年 7 月第 4 期,第 15-25 頁。

  3. 田文林,全球地緣政治中的中東戰略地位變遷,《世界政治研究》,2018 年第一輯,第 146-163 頁。

  4.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張衛婷,中東地區秩序演變與新趨勢,2017 年 8 月 1 日。

  5.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華黎明,對當前中東局勢的幾點看法,2016 年 9 月 1 日。

  6. 林利民,北非中东大动荡的地缘政治影响,《現代國際關係》 2011 年第 3 期,第 28-29 頁。

  7. 安惠侯,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前因及后果,《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 年 1 月第 1 期,第 1-9 頁。

  8. 京烈,中東地區安全與大國干涉的影響,《西亞非洲》2001 年第 4 期,第 63-51 頁。

  9.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金良祥,試析新世紀初期中東地緣政治格局變化,2013 年 4 月 12 日。

  10. 伊斯蘭之光,何謂『瓦哈比主義』

  11. 關鍵評論網,《鄂圖曼帝國的殞落》:一戰對於塑造現代中東樣貌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2023 年 2 月 23 日。 (摘錄自尤金・羅根(Eugene Rogan),《鄂圖曼帝國的殞落:一戰關鍵的東線戰場與現代中東的形成(百年紀念版)》。)